第十二届重庆交通大学水利创新设计大赛以“水+”为主题,聚焦“水+生活”、“水+生态”、“水+能源”、“水+节约”等方向,充分运用多种前沿技术,开展实物作品的创新设计与制作。本届赛事吸引了河海学院、交通运输学院、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航运与船舶工程学院共25支队伍踊跃参赛。经过评审专家的网络初评,最终有7支队伍脱颖而出,顺利晋级复赛。
2025年5月16日下午,复赛答辩在南岸校区第二教学楼503教室举行。河海学院王多银教授、陈明教授、董玉文副教授和万宇副教授担任评委嘉宾。比赛分为小组汇报和评委提问两个环节,参赛团队通过PPT、动画、视频等多样化形式,简明扼要地阐述作品的工作原理、装置结构、实际应用以及创新优势。评委专家在肯定参赛作品创新亮点的同时,从科学原理、实用性、合理性及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了专业指导,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经过激烈角逐,“一种分层可膨胀腔体驱动的零耗水船闸”、“基于流动电位效应的土石堤坝渗漏智能监测系统”和“踏浪御风——一种新型张紧漂浮式多气浮筒型基础结构”三项作品荣获特等奖(具体获奖名单详见附件)。
重庆交通大学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已连续举办十二届,每年都涌现出众多优秀创新设计。历届优秀作品代表学校参加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期待本届大赛涌现的优秀作品在即将到来的全国赛事中再创佳绩,为学校争光添彩。
序号 |
作品名称 |
参赛学院 |
参赛学生 |
拟授奖 |
1 |
一种分层可膨胀腔体驱动的零耗水船闸 |
河海学院 |
杜嘉阳、田栎可、敖开瀛、张子扬、熊国良 |
特等奖 |
2 |
基于流动电位效应的土石堤坝渗漏智能监测系统 |
河海学院 |
汤佳俣、李艺彤、李承珂、彭英豪、胡钦楹 |
特等奖 |
3 |
踏浪御风——一种新型张紧漂浮式多气浮筒型基础结构 |
河海学院 |
司学城、肖晴月、戴雨霏、谭炜燑、肖凯旋 |
特等奖 |
4 |
基于气垫—水塞耦合的山区河流柔性临时停泊装置 |
河海学院 |
范雅文、罗煜程、钟宇、谢候杰、方蓉 |
一等奖 |
5 |
智慧浮式系船柱 |
河海学院 |
张旭、胡珍、肖云峰、陈宗楠、梁耀元 |
一等奖 |
6 |
清雾卫士-基于双雾化流体技术的空气洗手器 |
航运与船舶工程学院 |
宋涛、王艺涵、韩至秋、刘博超、蒋和国 |
一等奖 |
7 |
沧海霸位—仿生鲸鲨鳃耙蝠鲼型水面油污清除装备 |
交通运输学院 |
严凯新、张哲伟、邬丝楠、李永翔、邓雅文 |
一等奖 |
8 |
基于高压水射流的自适应管径清淤装置 |
河海学院 |
伍若颖、涂荣靖、彭劲豪、徐亮、熊珮含 |
二等奖 |
9 |
水陆通途——智能螺旋推进全地形作业系统 |
航运与船舶工程学院 |
马佳雪、赵斐冉、罗浩玮、卢凤怡、杜世豪 |
二等奖 |
10 |
基于主动转向装置的自适应变径管道疏通机器人 |
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 |
罗霁洋、舒梦婷、熊佳燕、文燕、孙菲阳 |
二等奖 |
11 |
适应小型鱼类洄游特征的短程鱼道系统 |
河海学院 |
杨凯杰、周晨曦、龚灿、黄佳豪、易琦凯 |
二等奖 |
12 |
一种基于鱼类游泳行为响应的山区河流人工鱼礁结构型式 |
河海学院 |
闫睿琪、罗明婷、王如佳、周中、徐杰 |
二等奖 |
13 |
一种适用于高流速条件下的气幕式围油栏系统 |
河海学院 |
童一心、郭田晓、何宇、杨浩宇、王小容 |
三等奖 |
14 |
智渔先锋——基于水下机器人的智能海洋渔业监管系统 |
航运与船舶工程学院 |
李俊彦、王应靖、刘奕、刘星言、李嘉豪 |
三等奖 |
15 |
微生物诱导加固生态基质材料及生态效应研究 |
河海学院 |
王喜佳、刘一阳、龚洁、包颖洁 |
三等奖 |
16 |
一种绿色环保碳中和方法——基于利用海水淡化的船用柴油机排气净化装置 |
河海学院 |
彭晨凯、俞浩、孙钰婷、赵少林、刘峻赫 |
三等奖 |
17 |
光水智联-水利太阳能追踪系统 |
航运与船舶工程学院 |
张俊利、张耀文、雷向东、赵予琛、宋昕澎 |
三等奖 |
18 |
一种利于鱼卵漂流的生态丁坝 |
河海学院 |
张潇航、张战博、张瑞鑫、蔡磊、李航 |
三等奖 |
19 |
基于声光融合与深度学习的水下生境要素智能感知系统 |
河海学院 |
李烜赫、沈可欣、王文卿 |
三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