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4日上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书记严登华正高级工程师、水力学所副所长郭新蕾正高级工程师、生态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黄伟正高级工程师应邀来访,于我校港航楼305会议室为河海学院师生作专题学术报告。报告会由河海学院院长梁越主持,学院教师代表及研究生近百人参会。
严登华以《立项“五问”与成果“四查”》为题,系统阐述科研项目全周期管理的关键问题。他结合团队承担的100余项国家级项目经验,提出从源头创新到成果转化的方法论框架,着重解决科研选题定位、技术可行性及成果应用适配性等问题。该体系已成功应用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兼具理论与实操价值的工具包。

郭新蕾以《河冰研究进展与防凌减灾技术应用》为题,针对我国北方河流冰凌灾害防治难题,解析冰凌形成机制、监测预警模型及工程调控技术。其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成果显著,研发的70余项发明专利已应用于南水北调等工程,有效保障了调水工程安全运行。

黄伟以《流量变动与生态响应关系》为题,聚焦长江流域生态保护,揭示水文情势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其团队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构建生态流量动态调控模型,并在三峡水库生态观测站开展长期监测。研发的30余项专利技术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此次学术报告立足国家战略需求,紧扣防洪安全体系与长江生态保护等重大议题,彰显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策源地的智库功能。通过产学研协同实践,专家团队攻克了行业“卡脖子”技术,推动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高效转化。报告会不仅拓宽了师生跨学科认知视野,还通过校企深度对话,促成人才培养方案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为水利高等教育服务国家战略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本。
专家简介:
严登华,博士,博导,正高级工程师(二级),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书记、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中心遥感应用技术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水安全及水资源研究。自“十五”科技攻关以来,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了100余项国家和行业科技与咨询项目的研究、10余项国家重大科技规划的编制和110余项重大工程的咨询论证;当前正在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水利部重大科技项目各1项,地方和企业技术咨询服务项目多项。发表SCI/EI论文400余篇,获授权专利200余项;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0余项。此外,还入选了“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水利领军人才;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
郭新蕾,博士,博导,正高级工程师(二级),目前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力学所副所长。长期从事水力学相关研究,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在防凌减灾和重大调水工程安全运行等领域取得多项成果,并广泛应用,成效显著。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12项,其中牵头1项省部级一等奖。发表SCI/EI论文100篇,出版专著4部,获国家发明专利70余项,国际专利4项,研制新技术产品4台套。任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of Computational Fluid Mechanics副主编、Journal of Hydrodynamics、River、水利学报期刊编委。任国际IAHR冰工程专委会执委、中国水利学会水力学专委会秘书长、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工水力学专委会副主任。入选第四批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水利部水利领军人才,是水利部人才创新团队负责人。曾获张光斗优秀青年科技奖。当选第十三届全国青联委员,中央和国家机关青联常委。
黄伟,博士,博导,正高级工程师(三级),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水利部“水利部三峡工程运行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究创新团队”负责人。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生态环境研究所副所长,担任水利部长江三峡水库生态综合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副站长。长期从事河湖生态流量、水环境模拟与调控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了30多项国家和行业科技与咨询项目的研究和10余项重大工程的咨询论证;当前正在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重点项目1项、水利部三峡后续科技项目多项,地方和企业技术咨询服务项目多项。发表SCI/EI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5部,获发明专利30余项,其中国际专利2项,参编行业导则3项,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其他学术和论文奖多项,相关成果在滇中引水、三峡、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中进行了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