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学院动态 历史沿革 历任领导 现任领导 机构设置 文化理念 学院徽标
  • 人才队伍
    队伍概况 教师信息 招贤纳士 博士后流动站 教师风采 校友风采
  • 研究生培养
    学科简介 导师队伍 培养环节 质量工程 学生活动
  • 本科生培养
    专业设置 培养方案 教育教学 实践活动 专业建设 学科竞赛 实验教学 实验安全
  • 教学系部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系 水利水电工程系 地质工程系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系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科研平台 科研成果 科研动态 合作交流 示范中心
  • 党群工作
    党委概况 组织机构 党建工作 党建联盟 双创工作 党校工作 工会工作
  • 媒体声音
  • 学生工作
    学工概况 规章制度 奖助评优 学生活动 心理健康 招生就业
  • 信息公告
    学术信息 公开信息 文件下载 党务公开 院务公开
  • 招生就业
    研究生招生 本科生招生
  • English
    About Us Contact us Department Education Research Faculty News & Events
河海学院
旧版 收藏 搜索
招生就业 论文评审 教学评估 导师简介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学院动态
    • 历史沿革
    • 历任领导
    • 现任领导
    • 机构设置
    • 文化理念
    • 学院徽标
  • 人才队伍
    • 队伍概况
    • 教师信息
    • 招贤纳士
    • 博士后流动站
    • 教师风采
    • 校友风采
  • 研究生培养
    • 学科简介
    • 导师队伍
    • 培养环节
    • 质量工程
    • 学生活动
  • 本科生培养
    • 专业设置
    • 培养方案
    • 教育教学
    • 实践活动
    • 专业建设
    • 学科竞赛
    • 实验教学
    • 实验安全
  • 教学系部
    •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系
    • 水利水电工程系
    • 地质工程系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系
    •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 科学研究
    • 研究方向
    • 科研平台
    • 科研成果
    • 科研动态
    • 合作交流
    • 示范中心
  • 党群工作
    • 党委概况
    • 组织机构
    • 党建工作
    • 党建联盟
    • 双创工作
    • 党校工作
    • 工会工作
  • 媒体声音
  • 学生工作
    • 学工概况
    • 规章制度
    • 奖助评优
    • 学生活动
    • 心理健康
    • 招生就业
  • 信息公告
    • 学术信息
    • 公开信息
    • 文件下载
    • 党务公开
    • 院务公开
  • 招生就业
    • 研究生招生
    • 本科生招生
  • English
    • About Us
    • Contact us
    • Department
    • Education
    • Research
    • Faculty
    • News & Events
首页 研究生培养 学科简介

学科简介

水利工程学科

(一)学科概况

水利工程学科始建于1960年的水港系,是全国高校最早的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之一。1985年学科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6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2007年获批水利水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1年获批学校第一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国家内河航道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1年获批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2012年获批水利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8年获批首批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学科是“十三五”“十四五”重庆市一流学科,2020年重庆市一流学科建设终期验收获评“优秀”。学科积极开展升级改造,“智能水利”获批2022年重庆市第二批人工智能+学科群。目前,学科拥有重庆市唯一的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设有“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水利水电工程”两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1200人,硕、博士研究生700余人。

学科专任教师120余人,其中国家级人才4人、省部级人才28人,二级教授11人。学科实验室占地350亩,厅室建筑面积6.2万m2,承担全国70%的内河水运模型试验,建成了610米三峡新通道物理模型基地、长江上游1029公里生态航道野外观测基地、世界34条黄金航道基础数据平台,仪器设备价值1.4亿元。60多年来,学科为国家输送了包括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刘晓峰、南海岛礁填海工程负责人王海怀在内的1万余名高级人才。

(二)学科方向

水利工程学科以水运为主线,大水利为基础,紧跟“智慧”、“生态”发展需求,逐渐形成了“水沙动力学”、“生态航道理论与智能运维”、“港工结构与水工建筑物运行安全”、“船闸水力学与枢纽通航技术”、“水文水资源与灾害防治”等5个稳定的优势研究方向,各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水沙动力学

主要研究:明渠湍流相干结构与泥沙运动相互作用、大尺度复杂碍航流态运动规律、冲积河流滩槽格局调整驱动机制,高原寒区散粒体侵蚀特性,以及有机泥沙输移特性等。

2.生态航道理论与智能运维

主要研究:长江上游生态敏感区低影响开发、复杂流态判别及航线规划、滑坡涌浪对通航影响及防治、长江上游水库群航运流量智能联合调度等。

3.港工结构与水工建筑物运行安全

主要研究:现代港工结构设计理论、水工建筑物病害机理及诊断,水工建筑物全生命周期在线监测与智能决策,以及病害修复的新材料与新工艺等。

4.船闸水力学与枢纽通航技术

主要研究:三峡水运新通道、平陆运河船闸海水入侵及船闸方案、船闸智能检测以及通航桥梁防撞等。

5.水文水资源与灾害防治

主要研究:城市水灾害、极端气候条件下交通环保、次级河流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水资源保护与修复等。

(三)优势特色

1.学科立足西南,服务重大水利水运建设需求,形成了鲜明的区域与行业特色

学科早在1960年代开展了“大三线建设”金沙江开发研究;1970年代川江观音滩航道整治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5年代长江鸡扒子抢险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87年葛洲坝二、三江工程及水电机组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0-2015年完成了长江、西江、澜沧江等河流水利水运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三峡施工通航、泥石流防治、船闸水力学等成果获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学科人才培养条件完备,已成为我国水运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高地

学科港航专业创建于1960年,是我国最早创办的港航专业之一,2017年顺利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复评工作,并获批交通运输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水利水电专业是重庆市唯一培养水利水电类高级人才的本科专业,2013年入选重庆市“三特行动计划”首批特色专业建设点,2022年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学院拥有国家内河航道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长江航运工程与智能航道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10余个国家级及省部级科技研发平台。国家内河航道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4年、2016年均以“优秀”成绩通过科技部评估,水利水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8年以“良好”成绩通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近五来,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27项,其中获得教育部及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行业学会或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长江生态航道建设技术、内河智能航道建设技术、跨流域航运开发技术等多项成果在国家重大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60多年来为国家输送了包括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刘晓峰、南海岛礁填海工程负责人王海怀在内的1万余名高级人才。

(四)国内外影响

1.学科攻克了水利水运系列关键核心技术难题

学科是三峡工程科研攻关的主要单位,在世界上最大的三峡施工导流明渠上实现通航目标;解决了世界上水头最大的向家坝水电站的通航难题;突破了世界上水位差最大的寸滩港和果园港结构设计瓶颈;攻克了世界上规模和整治难度最大的山区河流川江的航道整治难题。开展世界黄金航道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研究,构建了国际领先的黄金航道量化指标评价体系,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为推动三峡水运新通道和长江上游生态航道建设提供决策和支撑。

近年来,主要攻关的核心技术问题包括:

(1)首创卵石运动的音频和压力双模识别在线监测技术,研发水流紊动-悬移质絮凝沉降同步观测系统、大尺度复杂流态多目标追踪原型观测技术,解决大型山区河流水沙运动原型监测难题。

(2)构建水-沙-鱼动力学关系,突破鱼类生境与通航协同的生态航道整治技术,攻克卵石滩群联动协调的卵石移动沙体碍航滩险整治技术,解决生态环境保护下长江上游航道整治技术难题。

(3)研发钢-砼联合受力的全直桩框架码头新结构,提出码头结构-基础-岸坡一体化的成套设计技术,解决大水位差、大流速及复杂地质条件下大型枢纽港建设技术难题。

(4)提出双线船闸共用引航道和闸室相互灌泄水的船闸扩能技术,研发急弯隧道智能化船舶拖曳技术,解决山区狭窄河道船闸布置与通航难题。

2.学科为国家重大水运工程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

成果应用于长江黄金航道高等级生态航道建设工程、西部陆海新通道平陆运河工程、澜沧江国际河流高等级航道工程、东江和北江航道升级与船闸扩能工程、三峡水运新通道工程方案、我国最大的内河水铁公联运枢纽港重庆果园港等国家重大工程,支撑了国家重大水运工程建设。

3.学科不断引领行业规范发展,制定系列行业标准

学科主、参编《内河通航标准》、《内河航道与港口水流泥沙模拟技术规程》、《跨越和穿越航道工程航道通航条件影响评价报告编制规定》、《航道整治工程技术规范》等国家和行业规范标准20余部,承担了交通运输部组织的《中国通航建筑物》编撰工作,不断促进行业的技术更新和科技进步。

4.学科积极促进行业与学术交流,不断提升国内外影响

学科与美国国家水力计算研究中心、荷兰代尔夫特大学水利实验室等建立了深入的合作关系,合作内容涵盖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各个领域。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中国台湾中央大学、武汉大学等共同发起了“水文地质环境信息采集融合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石动力学专委会、中国水利学会岩土力学专委会共同发起“全国水工建筑物健康诊断技术高端论坛”。承办第13届国际水利科学与工程大会(ICHE2018)、第九届全国青年岩土力学与工程会议、第十九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中国水利学会泥沙专委会河床演变与航道治理学术研讨会、三峡工程泥沙重大问题研究进展专题研讨会等20余个国内外学术会议,不断引领水利水运学术交流与创新发展。

研究生培养

  • 学科简介
  • 导师队伍
  • 培养环节
  • 质量工程
  • 学生活动

地址:重庆市南岸区学府大道66号

邮箱:hhxy@cqjtu.edu.cn 电话(Tel):(023)62652714

友情链接
河海在线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中国水电网中国水文化网中国环境资源网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