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6日,由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学院主办的“碳达峰与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前沿微课在科学城校区A01237教室圆满落幕。课程由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为23级水利水电专业本科生开设,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入探讨了水利行业在实现“双碳”目标中的关键作用与实践路径。本次讲座分别于23日和26日以““双碳”的国家战略与重庆实践”、“国内外碳排放数据监测、报告与核查体系介绍”以及“双碳”背景下的碳中和技术”为题,特邀我校党建联盟单位,“重庆英才·青年拔尖人”才,重庆港力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尧正高级工程师、云南省环境科学学会专家库专家,北京中创碳投教育咨询有限公司高级项目经理刘焰真以及重庆大学资源与安全学院教授,碳储科学与工程系主任、碳储科学与工程专业负责人钟栋梁担任主讲人,吸引了众多师生到场参与,现场学术氛围浓厚。
23日,授课人王尧首先系统梳理了我国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重大战略目标的深刻背景、核心内涵及其对国家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深远意义,着重分析了国家层面推动“双碳”工作的顶层设计、政策体系与重点任务部署。随后,视角聚焦重庆,详细介绍了重庆市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西部大开发战略支点,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清洁化、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等方面的具体实践、面临的挑战以及水利工程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如水资源优化配置支撑产业低碳转型、水能资源开发利用、水生态环境治理提升碳汇能力等)。
刘焰真则着眼于“双碳”工作的基石——数据。报告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国内外主流的碳排放监测(Monitoring)、报告(Reporting)与核查(Verification)体系(简称MRV体系)。内容涵盖基础概念、国际经验(如IPCC指南、欧盟碳市场MRV要求)、我国国家及地方层面碳排放核算报告制度的建立与发展、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要求、第三方核查的流程与标准等。课程特别强调了科学、准确、可核查的数据对于制定有效减排政策、评估进展、支撑碳市场运行以及水利工程自身进行碳足迹核算与管理(如水库温室气体排放研究)的极端重要性。
26日,环境系副系主任陈晴空和陈子惟、黄博聪老师针对23日的授课内容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同时,邀请钟栋梁教授进行碳中和技术的讲座。钟教授紧密围绕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深入剖析了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系统性地介绍了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技术路径与发展趋势。他结合自身在碳捕集、碳储运及资源化利用等前沿领域的科研实践,详细阐述了相关技术的原理、应用现状及未来突破方向。最后,三位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对三个专题进行了总结和问答交流。
本次“碳达峰与碳中和”前沿微课的成功举办,为水利工程专业的师生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国家重大战略与行业前沿发展动态的窗口。专家们的报告既有宏观战略视野,又有微观实践指导;既阐释了国家及地方层面的行动蓝图,又夯实了数据基础的方法论支撑,内容干货满满,极具启发性。未来,水利工程专业将持续关注“双碳”领域发展,深化相关教学与研究,为服务国家“双碳”战略贡献水利智慧和力量。